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“艺术加工”成分。喜欢的话点赞、收藏、加关注,每日为您分享健康小知识!评论区期待留下您的观点,共同讨论健康之道!
人这一辈子,总绕不开病。可有些病,拖着拖着就变“老赖”,治也治不好;有些病,不疼不痒却奇奇怪怪、让人发慌;还有的病,看着不吓人,背后却藏着“毒蛇”;更有些病,明明检查一切正常,身体却总不对劲。
这时候,老中医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浮现出来了——“久病多瘀,怪病多痰,难病多毒,疑病多郁。”这不是玄学,而是中医千年临床经验的总结,背后藏着的是对人体运行规律的深层次洞察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中医讲究望闻问切、辨证论治,看似玄妙,实则逻辑严密。就拿“久病多瘀”来说,身体久病之后,气血运行就像河水堵塞,流不动了,就瘀住了。瘀在中医眼里,不只是淤血那么简单,它是身体气血运行的“死结”,是长年累月积下的“沉疴”。
比如一个老年高血压患者,常年头晕、胸闷,吃药控制也不理想,舌头一看,紫黯有瘀斑,脉象涩滞,这就是典型的血瘀症。
血瘀一旦形成,病情就不再是单纯的“高血压”问题,而成了“瘀闭清窍、络阻经脉”的复杂状态。这个时候,光靠降压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。
得用活血化瘀的中药,比如丹参、川芎、红花、桃仁这类,走的是“破而后立”的路子。再配上血府逐瘀汤,让气行则血行,血活则病散,效果常让人惊喜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再看“怪病多痰”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饮食油腻,情志内伤,脾胃受累,湿气就容易堆积。湿久化痰,痰多就惹事。
中医眼里的“痰”,可不只是咳嗽吐出的那点痰液,而是一种黏腻阻滞、无孔不入的病邪,可上扰清窍、下陷肢体、中留脏腑,让人五花八门的症状接踵而来。头晕、健忘、胸闷、肢麻、甚至情绪不稳,都可能是“痰”在作怪。
有位中年女性患者,体型微胖,常年觉得脑袋昏昏沉沉、睡不醒,医院各种检查都正常。老中医一看面色晦滞、舌苔厚腻,就知道是痰蒙清窍。
用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,配上茯苓、陈皮、神曲健脾化痰,几周后症状明显缓解。痰不是虚构出来的,它是体内代谢失衡的产物,治痰不祛其源,就像扫地不关窗,永远扫不干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“难病多毒”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“毒”在中医中并不专指外来毒物,而是指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或病理产物。比如瘀血久了可化为毒,痰湿郁久也可成毒,情绪压抑久了也能生毒。现代肿瘤、慢性肝病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难治病,很多都和这种“内毒”有关。
曾有一个慢性乙肝患者,肝区隐痛、乏力、口苦,B超提示轻度肝纤维化。西医只能对症处理。中医认为这是肝郁气滞、湿热毒聚,用了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,加上土茯苓、板蓝根、猪苓等解毒之品。
中医讲“毒盛则邪实,邪实则难愈”,去毒是化解顽疾的关键,正如扫地先清垃圾,光擦地板没用。
最让人头疼的是“疑病多郁”。这类人往往检查不出啥问题,但症状却一个接一个,心悸、胸闷、失眠、健忘、胃不舒服、便秘、腰酸腿软……像雾像雨又像风。这就是情志不畅、肝气郁结在作祟。中医认为“百病皆生于气”,气一郁,百病生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有个退休教师,整日闷闷不乐,觉得自己得了大病,总往医院跑,结果查不出毛病。后来找了中医,诊断为肝郁脾虚,用了逍遥散合归脾汤,再加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茯神等疏肝解郁、养心安神之药。一月后,整个人像换了个样。
郁是情志病的根源,气机不畅,五脏六腑都受牵连,要想好转,得从调心下手,让气血恢复流动的节奏。
这些看似不同的病,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人体内部运行的失调。中医不看“病名”,而看“病人”,讲的是整体观和辨证思维。
瘀、痰、毒、郁,其实是人体在长期内耗中的“产物”,它们互为因果,缠绕纠结。有时候一个人身上这四样全占了,那就不是普通的病,而是“病中有病”、“症中有症”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而这种复杂的病情,并不是靠一个药方、一个疗法就能解决的。中医讲“治病求本”,治瘀要活血通络、治痰要健脾化湿、治毒要清热解毒、治郁要疏肝解郁。每一个方法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逻辑,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。
举个例子,血府逐瘀汤为什么能治“久病多瘀”?因为它用的是柴胡疏肝理气、桃仁红花活血化瘀、川芎丹参行血破结,再加甘草调和诸药,是一组“疏调结合”的组合拳。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所以治“怪病多痰”,是因为它用半夏、白术、天麻祛痰止晕,再用茯苓、橘红健脾化湿,一攻一守、稳扎稳打。
再比如茵陈蒿汤为什么能清肝毒?茵陈利湿退黄、栀子清热泻火、大黄通腑泄毒,再搭配一些土茯苓、黄柏、黄芩,从肝胆出发,逐步排毒,不伤正气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而逍遥散之所以能治“疑病多郁”,是因为它用柴胡疏肝、白芍养血、茯苓健脾、当归补血,是调肝脾的经典方,再加合欢皮、远志、百合,还能安神助眠,让心情自然而然地晴朗起来。
这些方子不是万能的,而是要因人而异、辨证施治。中医看病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一个人所处的地理环境、生活习惯、情绪状态,都可能影响病情。比如南方湿气重,怪病中“痰”多的比例就高;北方气燥,郁证和瘀证反而更常见。所以治病不能“拿来主义”,要从根上找。
生活中也能看出端倪。那些常年不运动的人,气血运行缓慢,容易瘀;喜欢熬夜、三餐不规律的人,脾胃功能差,容易生痰;饮食辛辣、爱喝酒者,肝火旺盛,容易生毒;情绪压抑、不爱表达的人,一郁成疾,最是典型。所以调整生活方式,其实就是最好的防病“药方”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每天揉揉肝胆经,早上晒晒太阳,少吃油腻、按时作息,多笑一笑,这些看似简单的事,其实都在帮助人体气血通畅、脏腑协调,让瘀不生、痰不聚、毒不留、郁不结。
中医不是神秘的魔法,而是一种顺应自然、尊重身体的生活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病不是一朝一夕来的,也不会一招治好。但只要找到症结,顺势而为,就能把身体一步步带回正轨。
正如古人说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那句看似简单的“久病多瘀,怪病多痰,难病多毒,疑病多郁”,其实是中医对人体健康最深刻的总结。
温馨提示:文中提到的中医辨证、方药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切勿自行购药、随意服用。如身体有不适,应及时就医,进行规范诊疗。
参考文献:[1]钟雪梅,陈敏,凌雅韵,等.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[J].中国药房,2025,36(06):732-736.[2]王国玮,李思敏.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24,39(03):1451-1455.[3]张丽君,赵晓红.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[J].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2023,43(12):1438-1442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公牛配资-河南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官网平台-配资资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